时间剧场 | 翟永明:长诗写作的可能性
明珠美术馆“时间剧场:翟永明文学与摄影展”展出现场
一
《随黄公望游富春山》是一首写作了将近四年的长诗。我想结合这首诗的产生,谈一下长诗写作的可能性,和创作长诗的一些心得。
首先:为什么要写长诗?就个人经验而言,我创作伊始,就开始写长诗。1983至1984 年,我用了一年的时间,创作了《女人》。《女人》是组诗,一共20 首,每节4 首。它包含了女性成长的经历、母女关系、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等话题。这些话题,都是那几年我关注并思考的。这么多的内容、经验和情绪,以短诗的形式传达,很难完整呈现。但是,长诗能够包罗万象,能够任意铺排,长诗也能一鼓作气,天马行空地将要表达的问题充分展开。一年之中,我数易其稿,成稿后,与最初的构想,有很大的不同。这也是长诗、组诗与短诗的不同,短诗更依赖瞬间的激情和思绪,抓住了,就得一鼓作气;再而衰,三而竭,是常有的事。长诗却可以慢慢斟酌,慢慢修改。《女人》之后,几乎每年我都会创作一首长诗。
长诗的创作与短诗是有区别的。我没有把我的长诗,定位为那种史诗,或是里程碑式的长诗。我认为:长诗其实不仅仅是表达某个宏大的题材或铺排的内容。长诗当然有一种磅礴的力量——那么大的容量,那么丰富的内涵,那么持续的推进。在我看来,长诗也可以像一次没有终点的长途旅行,或者说终点可有可无的长途旅行。在旅途中,我们可以看到沿途各种各样的风景。短诗,则可以看成一次短途旅行,它快去快回,着重于某一处特别迷人的风景,或一次日出日落;某个特别触动你心灵的情景,或一刹那的契合。有点像我们看一出歌剧,或仅仅听一首咏叹调一样,是不同的感受和享受方式。
我写《随黄公望游富春山》这首诗,就相当于一次长途旅行,我想象自己在一次游观山水的长途旅行中,边走边看,边行边吟,不考虑什么时候结束。你可以深入地去看风景,也可以驻留在那儿,当然,还会继续跋涉。写长诗,给我的感受就是:你可以觅路寻途,去考察和摹写一座孤峰背后,无数的山脉和风景,从作者的角度来讲,就是如此。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,特别复杂,特别丰富,有着多重的文化层次。从个人创作的角度来讲,我们可以通过一首长诗,架构出关于某一个主题整体的结构,将各种语言的,文学的,想象的层次铺展开来。
回到《随黄公望游富春山》:我第一次看到的古代绘画并不是《富春山居图》,1991 年我在美国时,曾在大都会博物馆,看到了很多中国古典绘画。所以,我第一次接触中国古典绘画是在美国。因为当时的中国,不太有这种机会。八十年代,我们不大有机会去故宫博物院看画,只能通过《美术》杂志,而那时,古典绘画印刷质量非常差,对基本细节都看不太清楚。所以,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中国古典绘画,对我来说,几乎是一个精神上的洗礼,是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。
也就是说,从那时起,我一直很喜欢中国的古典绘画作品,通过各种渠道,希望看到原作。几年前,我在一个朋友家里,看到一幅手卷,不是《富春山居图》。在这之前,我没有触碰过手卷。只在展览上通过橱窗看到过。这一次拿到手上的,是一个高仿作品。朋友当时边看边卷边说,这种艺术形式跟别的艺术形式,就是不太一样。现在,我们看到的古典绘画作品,都是放在长长的玻璃罩里,在古代,就是两三个人这样读览的。
后来,我看到了《富春山居图》,当然也是高仿的。古典绘画倚重散点透视,加上手卷这种形式,让我觉得读画的过程,真是古人说的卧游,神游。而且,读画时我想到古代没有电影、手卷这种形式,就像电影镜头一样,平拉推移,让人身临其境。我由此想象:我正在跟随黄公望去游观富春山两岸。当时脑子里一下就跳出这个题目,想要写一首诗。《富春山居图》这幅画非常丰富,是非常有体积、有容量的艺术品。所以,我想为此而写的诗也要有体积、有容量,跟画的内涵和体量,对应起来。大概在2011 年,我开始了《随黄公望游富春山》的创作。
诗歌的缘起和灵感的产生,是很有意思的。一个事物触动了你,你随之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。在诗歌史上,有许多诗作,是由绘画触动了诗人,从而产生一个另一维度的艺术作品。稍后要讲的欧阳江河的长诗《凤凰》,也是这样;他看到了艺术家徐冰的一个现代装置作品,从而激发了他的长诗创作。西川去潘家园,看到一些古玩,也写过一首《潘家园》。诗人杜甫写的《丹青引赠曹将军霸》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,都是这样的情况。一个好的作品,能够引发另一种形式的作品产生,这很有意思。
二
下面我结合长诗中的一段,来阐释一下关于长诗的一些体会。
壹
一三五〇年,手卷即电影
你引首向我展开
墨与景缓缓移动
镜头推移、转换
在手指和掌肌之间
走过拇指大小的画题
走进瘦骨嶙峋的画心
我变成那个浓淡人儿
俯仰山中
随黄公望寻无用师 访富春山
那一年,他年近八十
“不待落叶萧萧人亦萧条
随我走完六张宣纸,垂钓此地
那便不是桑榆晨昏”
我携一摞A4 白纸,蓝色圆珠笔
闯进剩山冷艳之气
落叶萧萧我亦萧条
剩山将老我亦将老
贰
一片浩渺,千年空白
目光摇过三分之二的位置
有形无形严子陵都在这里钓鱼
我们熟知的中国故事:
政治、道家、渔樵、归隐
多少人争相说过,我们时时记起
近处连绵之山,远处空无一物
随黄公望,拄杖、换鞋
宽衣袖手步入崇山峻岭
“问道富春山寻源师造化”
十四世纪的绘画经验
将要变成二十一世纪的广告语
十四世纪散点透视的邻里人家
变身为二十一世纪重叠的城市通衢
十四世纪向上生长的绿色
化为二十一世纪垂直超高的大厦
近处仿真效果远处景观林立
这一段诗里,我有一个意图,在这段中,完成两个转换。第一个转换:从用电影的推拉平移方式读画,再转换到进入画中:变成画中人,跟随黄公望,移步富春两岸。第二个转换在第二段,“一片浩渺千年空白”,我想象严子陵还在富春江边钓鱼。严子陵钓鱼的故事,大家都知道。然后,“我们熟知的中国故事:政治道家 渔樵归隐”。我故意用了这些比较男性、比较概念化的语言。因为我想表达,在黄公望那个时代,女性是没有自己的诗歌语言的。假设她们一旦写作,也是模拟并使用这种传统的、男性的、概念化的诗歌语言。
后面八句,我想表达:在黄公望那个时代,他们居住的场所、空间,跟中国古典绘画一样,也是散点透视的。到了今天,整个城市化已经改变了这种形态,我们已经无法住在散落于大地上的居所了,我们已经住到了垂直超高的大厦里。所以,我们的生活方式,已经不是散点透视了,而成为西方绘画中,那种定点透视。
翟永明抽象摄影作品
现在,我要谈到“长诗的包容度和信息量”。因为写作长诗,要像写作长篇小说那样去结构。写短诗,可能不需要:就是凭自己的灵光一闪,或情绪突然降临。但是,写作长诗,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:这么长的一首诗,你怎样让读者读得下去。
我的感觉是:长诗有充分的自由度,和短诗不一样。短诗,一定要在里面,包含一个最大的、浓缩的信息量。而长诗的自由度更大,所有对诗歌的想法和想做的语言试验,都可以放在长诗的结构里。在这首长诗里,我安排了很多不同诗体的一些试验;一些长短句交错的试验、一些集句或藏头诗,歌谣、甚至广告语;当然这些都是和《富春山居图》这幅画有关的。比如,诗里的广告语很有意思,《富春山居图》这幅画一分为二的故事,很多人都知道:《剩山图》留在了浙江省博物馆;但另外最长的那部分,留在了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来作了这幅画的限量珍藏版,对外发售。在限量版推荐词里,他们有一大段关于这幅画的风水提示语。这部分风水提示语,是阐释者从画里面,读出了各种各样的风水象征。这是一套风水语言,很有意思,很长,读下来,几乎就是一首诗。所以,在诗中,我把那一段风水语言稍微改了下,它就成了一首有点古典诗歌味道的一段诗;可以叫类诗吧。它很“像”一首诗,但它不是一首诗。它就是一段广告语。
翟永明抽象摄影作品
欧阳江河的长诗《凤凰》,大量地引用了关于凤凰的一些新诗和古诗,从郭沫若的长诗《凤凰涅槃》,到斯特拉文斯基的《火鸟》,从中国古代凤凰的神话、传说,到关于飞翔的各种考据。有时虽没有直接引用,但意象里充满典故。“古人将凤凰台建在金陵”,引用的是李白。“脱下山鸡的锦缎,取出几串孔雀钱”,也是关于凤凰的典故。整首长诗读下来,会发现他旁征博引,挥洒自如。这可能是长诗的一个特征,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度。让你无限地发挥,让你上天入地,天马行空地想象。
说到长诗名篇,喜欢诗歌的人,很自然地会想到艾略特的《荒原》《四个四重奏》以及波德莱尔的《恶之花》。《恶之花》不算真正的长诗,算组诗,但也基本上有一个长诗的主题。《荒原》《四个四重奏》《恶之花》,这些都是以象征的方式,来呈现一战以后欧洲的荒凉和颓败。比较有意思的是,我们前年在纽约见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刘禾,她谈到《荒原》时,曾告诉我们说:“荒原”在中文里的翻译,其实不准确,真正准确的翻译,应该是“废墟”。如果叫“废墟”,这首诗和现实的关系,实际上就更近了。也就是说,艾略特是以“废墟”来形容一战之后,整个欧洲的荒凉,而不是用“荒原”。这里面有很大的不同。在长诗写作中,不光是西方诗歌,中国古代诗歌里,也都与现实有一定的紧密性。杜甫写过一些较长的诗《三吏》《三别》等,我认为他的写作是他那个时代的诗人中,和现实最密切的。
八十年代时,欧阳江河也写过一首长诗,叫《悬棺》。比较受《荒原》《四个四重奏》影响。使用的是象征主义的手法,跟他现在写《凤凰》完全不一样。他写《凤凰》的时候,更多的是和今天、当下、现实发生关系,包括他诗里面的词汇和各种想象。他在这首长诗中,把他的想象力,如词汇表一样地展示出来。我们觉得很难在诗歌中出现的一些词汇,他都很自由地、无所顾忌地表现出来:比如说“资本”“印花税”“民工”“仓库”“查水电”“地契”“证件照”“沥青”“印刷体”“城管”“单据”“金融”“劳动”“废弃物”……这样一些比较枯燥的,乍看没什么诗意的词汇,欧阳江河能够将它们收容到诗句里,以一种诗歌的方式来表达。这是很少有人敢尝试的,因为这些元素,有可能导致长诗乏味、缺少诗意。但是,欧阳江河对自己掌控这些词汇的能力,非常自信。他认为:可以处理这些“无诗意”的词汇。我后来注意到:他这首长诗里,既有许多古代诗人,如李白、李贺、韩愈的名字;还有大量近代现实中,一些人的名字,比如说他里面提到了徐冰、李兆基、林百里、郭沫若、列宁等近现代的人。甚至还有徐冰助手的名字:陆宽、黄行。李兆基是谁?徐冰作大型装置《凤凰》时,最早是要放在李兆基的财富大厦里。但装置是用工地废料、破铜烂铁做成的“凤凰”。那时,李兆基的儿子负责这个项目,因为他比较年轻、思想开放,同意将这个作品放在财富大厦的空间里。后来金融危机来了,金钱缩水,资金不足,再加上李兆基本人非常不喜欢这个作品。原因很清楚:这个作品放在财富大厦本身,就是很反讽的一种意味:大堆的破铜烂铁放在金碧辉煌的财富大厦里,有一种很奇异的对比效果。李兆基亲自接管这个方案,他说:“这种东西怎么能放在财富大厦里面呢!”所以,他放弃了这个项目。后来,台湾有个叫林百里的收藏家,他收藏了这个作品。江河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故事,当作《凤凰》这个诗歌作品的“本事”,放进了诗歌里。这首长诗就更有一种现实性。
翟永明抽象摄影作品
四
在《随黄公望游富春山》这首长诗里,也有一段描述当下现实的部分。但是,我不是完全按照诗歌顺理成章的线性方式来写的。这部分,属于“集诗”。也就是说,这一节诗里面的每一句,都是别人的诗。我用这些诗来创作,然后组成了一首诗。我用“集诗”这个方式,表达我们中国今天的一些现实,跟过去一些经典诗人或经典作家描述过的那些现实,是有延续和相似之处的。这一部分,用的是中国以及国外著名的诗人们特别经典和有名的诗句;大家一听就知道是谁的诗。有一小部分不是诗,是事件。但是,它跟我们这个时代,尤其是去年、前年,以及我写这首诗时,发生的一些事件有关系,我只是略做了一些改动。
“这是最好的风景/这是最坏的风景”,典出狄更斯的《双城记》。“恶之花”是波德莱尔的诗集名。“这是隐之书”许多人就不知道了。是英国著名作家拜雅特的长篇小说名,她这本书我很喜欢。“时刻惦记着的孔雀肺”,来自著名诗人张枣的组诗《卡夫卡致菲丽丝》。“这是‘嘭’的一声开出的烟花/ 这是‘嘘’的一声吐出的浊气”,《荒原》最后两句,被我稍微改了一下。他那两句是:“世界就是这样告终/ 不是‘嘭’的一声/ 而是‘嘘’的一声”。这是他非常著名的两句诗。“离出发仅仅只差一步/离抵达仅仅只差一晚”,这是来自诗人周瓒的《死在午夜降临时》。而“我们赢/ 我们输”,是狄金森的句子。
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、咆哮”,是我特别喜欢的英国诗人狄兰·托马斯的一首诗——《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》其中的一句。电影《星际穿越》,引用了它,让它变得有名。“河在流/ 黑鸟在飞”,对诗歌比较熟悉的人就会知道,美国著名的诗人华莱士·斯蒂文斯,他最著名的一首诗叫《观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》。里面就写到了“河在流,黑鸟在飞”。
“那是疯狂的石榴树/ 迅速地把白昼的……”,这是引自希腊诗人埃利蒂斯的诗《疯狂的石榴树》,这是第一句。在八十年代风靡一时。“多年之后/ 上校面对行刑队……”大家都熟知的《百年孤独》的第一句。“多年之后/ 机器人宣布/ 人类末日来到的那个下午”,引自一本书的名字,叫《人类的末日》。“在不断扩展的漩涡中旋转了又旋转”,这又是特别有名的一首诗:叶芝的《第二次降临》。“这是大数据/ 这是小时代”。《大数据》是一本书,《小时代》是一个电影。“这是一坐下来/ 铺开稿纸/ 就谈论的死亡”,来自八十年代特别有名的女诗人陆忆敏的一首诗。“高贵者留给高贵的墓志铭”——北岛的名句。
后面的诗就人人都知道了。“君不见/尔来四万八千岁”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……”
在这首长诗第28 节,我用了这样一个集句的方式。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写作的方法之一。把别人的诗集到自己的诗里,变成自己的诗。古典戏剧的上场诗、下场诗,也经常使用这种方式。在古代,也算一种文字游戏吧。古代诗人们喝酒聚会时,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来集句。表达对他们所喜欢的诗人热爱的一种方式,今天称为致敬。我用这样的方式,来描写我们今天的现实。是想让人想到古代和现代的一些现实,是相通的。它不仅仅是一种游戏,虽然它有一个游戏的外表。但是反映的其实都和我们今天所处的现实有关。这是一种试验。
翟永明抽象摄影作品
五
我下面要谈到长诗的局限性。长诗的局限性跟它的丰富性,是联系在一起的,有点此消彼长。它的局限性,也是因为它的丰富性造成的。要想让一首长诗很丰富,它的局限性,体现在它可能比较冗长。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,一首长诗,很难让人读得下去。大家现在都在手机上阅读作品,阅读诗。当然,手机阅读总的来说,对于诗歌的传播,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。尤其这两年,大众对于诗歌重新有了兴趣,这跟手机阅读,有很大的关系。在手机上读一个长篇小说是极其困难的,甚至读一个短篇小说,也不容易。但是,在手机上,读一首短诗,或者诗歌的一些片段,比较容易。手机阅读,给诗歌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。从传播的角度来说,手机上读长诗,和在手机上读长篇小说,其实很像。诗跟小说不一样,诗是被情绪所引领。那么,情绪总是在瞬间,或者是在短时间里,爆发出一种能量。但如果是长诗,就不能一直爆发。否则,会让人在阅读中,有一种疲惫感。
另外,汉字跟别的语言不一样。汉字单个字体的信息量,非常丰富。它很自足、也很简洁。中国古代的律诗也好,绝句也好,为什么那么脍炙人口,那么容易被传播?跟它单个字体的信息量充足,是有关的。所以,用汉语写长诗,有点扬短避长。有人说,汉语不太适合写长诗,所以,不太可能有好的作品。我觉得:首先,当代汉语本身有其局限性。比如说古典诗,它在单个字之间,就可以谋篇布局。但当代汉语,没有那么大的优势。所以,在写作长诗时,整个谋篇布局,就变得非常重要。短诗靠情绪。长诗就不能完全靠情绪,长诗的结构比短诗的结构更为重要。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。
在《随黄公望游富春山》里面,我用一条线索,来推动诗篇的展开。这条线索,就是以一个当代诗人“我”,跟随黄公望这样一位古代的画家,走进富春山,由此来展开整个富春山所代表的精神之旅。它有一个中心视点,在这个中心视点推动下,产生了各种情绪。
长诗的局限性,恰恰就是我们写作中要克服的。如果我们把它的局限性变成一个挑战,那么写作里,就会出现一些新的能量,一些过去没有过的东西。事实上,古典诗歌里面,的确长诗比较少,但并非没人写长诗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商伟就这样写到过:“我们也曾经有过构架宏富、体大思精的长诗杰作,只是它们往往被埋没,或者被视为例外,如孤峰耸立,隐去了背后叠嶂起伏的山脉。实际上,我在下文还会谈到,长诗的好手,还包括了李白这样的盛唐诗人,只是到了中唐之后,别开生面,蔚为大观。从今天的角度回观,这些作品为我们呈现了浪漫派和现代主义之前古典长诗的另类风貌。但同样重要的是,在古典主义的严密章法和声律格式的背后,蕴涵了跟现代对话的多种可能性,因此对新诗的写作或许也不无裨益。”
他又说:“杜甫不时有长诗问世,还经常采用组诗的形式以补偿单篇的不足,并且诗备众体,在风格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上,也前无古人,登峰造极。更重要的是,由他开启的中晚唐诗坛,较之初盛唐更为深刻而精湛,展现了古典主义范式内部多样性和极致性发展的各种可能性。总之,杜甫的长诗写作与时代的剧变有密切的关系。他要尝试各种新的形式和新的写法,来适应变化中的时代。”
的确,从古代第一抒情长诗屈原的《离骚》算起,有过很重要的长诗杰作,如果再算上叙事长诗如《木兰辞》《孔雀东南飞》等,就更多了,我个人还非常喜欢韦庄的《秦女吟》。而诗圣杜甫也如商伟教授所言,喜欢写长诗。除了《三吏》《三别》这些我们熟悉的例子,他还有几首诗,在我们今天看来就算长诗了,其中一首长诗,值得一说:《丹青引赠曹将军霸》。这是杜甫七言长篇,被称为“变化神妙,极惨淡经营之奇”。全诗共四十句,如一篇画马大师的生平传记。开篇写其门第身世,不同凡响;再写其学画过程,高超技艺;以诗写画,又写人又写马,再写世态人情。如油画笔触,一层一层、一笔一笔往上罩色彩。各种铺垫,前后照应,笔力也是苍凉沉雄。诗的结构一浪接一浪,错综复杂,但又层次有序。以艺术家的生平铺垫,来描述时代的变化。也以艺术家的风骨,来譬喻自己的处境。
另有一首叫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。这是一首歌行体。在长诗里,杜甫描绘了一个叫公孙大娘的舞蹈家,也写到一位叫张旭的书法家。因为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剑,张旭创造了一种特别独特的草书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典故。读一下前面几句:“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。观者如山色沮丧,天地为之久低昂。”如果不是一首长诗,写到这个地方,差不多可以结束了,也很完整。但是杜甫写这首诗,并不是要写一个人舞剑。而是通过实写剑舞的今昔时空,来虚写一段开元天宝历史。表面上,他写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,引出童年时观公孙大娘舞剑。诗中收纳和展现了公孙大娘(最后,是作者本人)亲身经历的五十年家国兴衰史。这里面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。他真正要写的,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含义。其中有一句:“五十年间似反掌,风尘澒洞昏王室。”这句诗,在整首诗里是非常重要的。五十年,就像反掌一样,一下子就过去了,14 个字写完了一个王朝的更迭:也像反掌一样,快速地、彻底地颠覆了,反转了。这首诗,在新诗里面很难做到:七言、平仄、押韵,铿锵上口、一字一义、言简意赅。还有这样的由14 个字,构成诗句的简洁、有力和完整。这是汉字的巨大能量,能够留白一个巨大的时空,去让你想象和填充。所以,并不是汉语不适合写长诗,而是长诗更需要考量诗人的笔力和结构能力。
但是,新诗却有新诗的自由,新诗的自由和古诗是不一样的;对于新诗的长诗,面对这种自由度,可以达到怎样一种状态,是我想做的一种尝试:现代跟古代,现代诗歌跟古代诗歌,能够在哪些地方、哪些层面上有所连接;我们能够从传统诗歌里学到什么?当然,我们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写七律,写绝句。我们做不到了,也不必做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向古典诗歌学习,学习那种“少就是多”的写意技巧。学习那种在有限的字数、行数里,波澜迭起,别开生面,一气呵成,匠心独运之笔法。
我为什么要花四年的时间写这首长诗。四年的时间,其实可以写很多别的东西;我想要尝试在今天,当代诗歌能够被推进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。其实,无论怎样的写作,都面临着一些试验。某些试验就是要看一首诗,在诗歌这样一个边缘的状态中,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。看看我们的写作,可以进行到哪一步。
我已经写作很多年了,但我觉得写作仍然是一种尝试,仍然是对当代诗歌的一种应战。当代诗歌的历史不是很长,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对它有推进。我们这代人推进到某个程度之后,希望下一代人,会继续推进。所以,我们今天做的事,无非是对当代做一个推进的工作。
古典诗歌的经典性,是建立在时间的洗刷留下了最精华部分的基础上。今天看到觉得不好的新诗,古典诗歌也有。但是,上千年的岁月淘汰了不好的作品后,留下来的、我们看到的,就都是经典。当代诗歌现在还没有被经典化,所以,我们不是回头去看,我们是正在发生:当代诗歌是正在发生的一个过程。没有拉开这个距离,你就没法跟古典诗歌来比较。因为,当代诗歌的写作还在进行中,还在努力攀升。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期,已经到顶了,已经结束了。
这首长诗我写了差不多四年,这首诗里,我还探索了一些关于当代诗歌的思考,包括新诗与旧诗的异同。通过这首诗,我试图考量今天长诗写作的多种可能性:我们为什么要写长诗,长诗与我们的时代有什么样的关系?我们的创作,包括我们的成败,说到底,仍然只是一种探索。不仅仅是我,中国许多当代诗人,都正在做这样的尝试。
文章来源:诗刊社(ID:shikan1957)
关于作者
翟永明
诗人、作家、文化品牌“白夜”创始人
1981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,1986年离职,后专注写作。1998年于成都创办文化沙龙空间“白夜”。著有诗集、诗文集《女人》《在一切玫瑰之上》《称之为一切》《终于使我周转不灵》《十四首素歌》《行间距》《随黄公望游富春山》《最委婉的词》《毕竟流行去》等多部作品。作品被译为英语、法语、荷兰语、意大利语、西班牙语、德语等,并在上述语系国家发表出版。
2012年获意大利“Ceppo Pistoia 国际文学奖”,同年获得第三十一届美国北加州图书奖翻译类图书奖,2013年获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“杰出作家奖”。2019年获第四届上海国际诗歌节“金玉兰”大奖。
当前展览
时间剧场:翟永明文学与摄影展
2020.10.19-2021.01.17